首頁 > 最新消息 > 植牙停看聽 醫改會推「5問有保庇」
近年醫療糾紛逐漸攀升,如何選擇安心又有品質的植牙服務,成為消費者的煩惱。醫療改革基金會4日推出「5問有保庇」,提醒民眾術前多與醫生溝通,瞭解手術內容與風險。醫改會呼籲衛生署和牙醫工會制訂「定型化契約」保障消費者權益。
根據醫改會統計,過去植牙引發的醫療糾紛每年頂多1、2起,但去年卻有高達8起醫療糾紛,而今年截至目前也有7件糾紛,若包含術後問題,則高達30件。醫改會研究員李芸婷指出,他們手上的個案2年前進行植牙手術,結果導致顏面神經麻痺,至今還在訴訟。這位前往台北某醫學中心就診的病人,X片顯影不清,醫生研判鑽洞長度過長,傷及周遭神經導致顏面神經麻痺。不過因為醫生沒有寫下判斷,訴訟上很難舉證為醫療疏失。
評估不足 造成後遺症
因為術前評估不夠確實,造成許多後遺症,是醫療糾紛的大宗。 醫改會曾協助一名個案,在手術前誤判牙床高度,術後也未給妥善照顧,造成病患口皮相通、食道逆流和病毒感染,最後引發口腔炎和齒床破壞。
雖然病人花大錢得不到治療,還可能出現後遺症,但植牙手術的醫療糾紛大多以「敗訴」收場。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指出,敗訴理由多是舉證不足,舉證困難出在植牙手術術前評估、手術同意書,甚至收據都模糊不清,難以釐清責任歸屬。
「例如在收據上,它只會寫手術費用、診療費等,但是病人根本不知道使用的是哪種材質。」劉梅君表示,手術同意書只有語焉不詳的「檢查與手術併發症及可能處理方式」等字眼,病人不一定瞭解手術風險,也不瞭解可能出現哪些併發症,一旦簽署同意書,就代表病人同意手術失敗後「無法退還所交費用」。
廣告充斥 應貨比三家
除了資訊不夠充足,各式促銷廣告充斥市面,消費者難以抉擇。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表示,醫改會瀏覽80多個植牙廣告業面後,發覺價格從5萬到12萬不等,不僅有「全台最低價」的標語,甚至標榜「無風險」,但卻沒說明使用材質和包含哪些服務。劉梅君指出,這樣的廣告方式已違反醫療法第86條「禁止不當促銷招攬」的規定,她提醒消費者,貴不一定好,便宜的診所也很可疑,消費者必須貨比三家,仔細詢問。
拿出認證 不代表專業
李芸婷指出,許多醫生會標榜通過某某單位認證,但市面有高達2、30種認證,這些認證不過只是登記在內政部底下的醫療團體發給的認證,上滿足夠時數課程就可以拿到,對實際醫療品質不一定有幫助。 醫改會提醒民眾,就診時須向醫生提出五大問題,包括:我需要植牙嗎?植牙要花多少錢?手術會怎麼做?誰幫我植牙?以及術後注意事項。才能瞭解植牙手術的細節,避免日後出現糾紛。醫改會呼籲衛生署和牙醫公會,共同針對牙科手術制訂「定型化契約」,讓讓消費者的權益有所保障。